“中国市场这么大,欢迎大家都来看看。”这是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,习近平主席向整个世界发出的盛情邀请。在长达30分钟的主旨演讲中,习总书记提出了“3个共建”“5个继续”,让中国“开放合作”的态度更加明确,让中国与世界“共享未来”的愿景离我们更加接近。
进博会开幕当天,虽然展位一再扩容,但依旧出现了“一位难求”的火爆场面,甚至已经有参展商预订了明年的席位。本届进博会不但吸引了众多长期和中国合作的国家和地区,还首次迎来了法国等欧洲大国,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,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机遇,中国的市场是如此的巨大,让有意愿发展壮大的企业都无法忽视。近年来,尽管“开放共赢”已经成为中国旗帜鲜明的标志,但中国仍在不断释放进一步开放的决心和信心,尤其是国内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,让全世界对中国远大的未来深信不疑。
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和土壤,是增强一个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关键。“投资环境就像空气,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。”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讲话中的这则比喻,生动形象的阐述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。其实早在一年前,习近平主席便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,提出了“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”的承诺;到了本届进博会,“营商环境”再次成习主席演讲的关键词,并迅速成为国内外媒体专家聚焦解读的焦点,这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,不言而喻。
优化营商环境,中国从来不是说说而已。仅以本次进博会的主办地上海为例,特斯拉超级工厂从奠基到预备生产仅用了不到10个月,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,已由6年前的190余条缩减至目前的37条。在世界银行最新一期的营商环境测评中,中国上海以111天的成绩获得“办理建筑许可”单项的满分。“上海速度”“上海态度”,已经成为了开放中国的缩影,而更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探索和实践,每天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上演。
优化营商环境,永远是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在新时代的环境下,营商环境的竞争是一场全球的竞争,优化营商环境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。无论是公平的市场、高效廉洁的政务、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,还是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,任何一项的提升都绝非易事,都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,拆除制度的隔阂与屏障,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。而完善外商投资准入、管理负面清单,推动规则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等内容,已正式写入了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《决定》,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指引了方向。
在世界银行上月发布的《2020营商环境报告》中,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,目前跃居全球第31位,比去年提升了15位。然而,取得了如此振奋人心的进步的中国,处于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,胸怀共建美好世界伟大梦想的中国,绝对不会满足于此,停留于此。就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,习近平主席已经向全世界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升级版清单,包括但不限于放宽外资市场准入、继续缩减负面清单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。这份清单,是给全球政府和企业的强心剂,也是对各省市吹响的集结号。
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,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。只要我们推动政策落实落地,就能让民营、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埋下头、定下心,专注和深耕于中国市场,在中国谋求发展壮大,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在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时间不等人,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,改变一切,决定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