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找到调研点
我们发现大量的调研无效,其实都是由于调研出发点就不正确,这将让后续的所有努力均为无用功。在商业世界里,我们遇到的一些问题,大多都是终局问题,直接以此作为调研点,几乎毫无意义,如“如何让大学生喜欢我的品牌?”、“如何更好的提升产品销量?”等等。而我们需要将这些问题,转化成可调研的点。而找到调研点的主要策略为:看角色、看场景、看阶段。
1、看角色,以上面第一个问题为例,看角色就是需要去调研用户的行为特征,先需要知道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是什么,深入一点的话,还需要看下大致的消费能力。
2、看场景,分析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产品,并且需要了解用户使用产品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,以及更宏观一些的影响决策点有哪些。
3、看阶段,这点主要是分析产品当下处于的阶段,当下产品为一个全新产品推出,还是是老产品升级,如果是老产品升级,目的是召回用户,还是伴随升级去捕捉新的用户群,这些都值得琢磨。
如果是一个服务白领用户的产品,想要前置获取大学生用户,那么调研点应当是,那些大学生追捧的品牌有何特点。
二、提出好问题
在我们把终局问题进行拆解转化后,可以得出调研点,而下一步则是根据调研点去设计出好的问题,为什么问题需要设计,因为不想轻易被调研对象“欺骗”,虽然这里的“欺骗”大多也为无意识的行为。
1982年,可口可乐曾做大规模的调研,进行数千次访问,“可口可乐配方添加成分,让口味更加柔和,您接受吗?”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表示接受,但最后可口可乐新品上市遭遇强烈抵制,甚至还有消费者上街游行,这让可口可乐不得不恢复原有配方。这个真实案例,值得我们研究,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并没有刻意骗人,而结果却是背离的。这主要还是由于问题本身,“更加柔和”,一个褒义词的询问,本身就在诱导用户选择同意,必然无法调研到用户的真正想法。综合来看,受访者“撒谎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:1.被诱导问题控制,不自觉给出假答案;2.误解了问题,无意中给出假答案;3.为了维护自我形象,刻意给出假答案。而提出好问题的方法则是:1.不预设立场,不夸大某一方向,设计选项时尽量给出完备选项;2.用具体描述替代模棱两可;3.主动去除或转移敏感信息。其中最难的为第三点,因为每个人公开回答问题时,都会考虑社会的预期,给出的答案可能不是真心所想,但为自己理解的正确答案。
三、深度挖掘
通过调研,获得一些结果,看似已经完成了调研,但这时其实仅仅完成了一半,对结果深度挖掘,方能得到我们的具体行动指南。
关于福特汽车,有个经典的调研问题,当时福特问用户,“你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?”,几乎所有人的回复都是,一辆更快的马车。但福特继续问了自己,用户是想要马还是想要快?除了马,是否还能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?于是,汽车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。可见,我们得到的调研结果,许多不经过分析是无法直接使用的,或者说无法实现本质需求的挖掘,从而实现真正的创新。
关于深度挖掘,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自我提问,另外一个技巧则是少问为什么,多关注场景和感受。如今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大学生群体,一些朋友问我,应该如何触及大学生人群,其实不妨去到几所大学,看学生真正的生活状态,自然会获得一些反馈。我以耳机举例的话,直接问消费者想要一款什么样的耳机,得到的回复大多是音质好的。优化音质当然是耳机厂商需要做的,但这受制于技术及成本,也无法实现明显的产品差异。
如果关注场景的话,我们可以问消费者,你都什么时候用耳机?对于上班族而言,大部分回复是地铁上,而在追问感受时,会发现真正的一些痛点,比如周围嘈杂、太吵,以及地铁人多,耳机线容易被挂在别人的衣服或包上。这个时候可以推导出,一款无线的降噪耳机适合一部分消费者。我们其实可以看到,热销的苹果AirPods耳机一大卖点则是无线、快速连接,而今年推出的新款亮点则为降噪。
综上,做好一次调研,其实真的非常不容易,除了上述流程外,还有不少点需要注意,比如找准调研的目标用户,使用合适的调研工具,有靠谱的调研人员等等。而调研的本质为用数据、用事实说话,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,提炼出结论和洞察,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,或是商业、或是一些重大决策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,调研是大多数成功的基础,我们在很多方面,其实都应当养成调研的小习惯,对于售后满意度调研,也同样很有必要。